温度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信号,植物面对环境温度变化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一物理信号“解码”成生物信号,从而实现对温度胁迫的快速应答。目前鉴定到的植物温度感受器多为调节植物在温暖环境下的形态变化或发育转换过程,关于植物抵抗极端高温的温度感受器还未曾被报道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高温成为制约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为主要的胁迫因子之一,因此挖掘高温抗性基因资源、探究植物高温响应机制以及培育抗高温作物品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genetic module at one locus in rice protects chloroplasts to enhance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论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高温抗性新基因位点TT3,并且阐明了其调控高温抗性的新机制。该成果不仅首次揭示了在一个控制水稻抗热复杂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TT3)中存在由两个拮抗的基因(TT3.1和TT3.2)组成的遗传模块调控水稻高温抗性的新机制和叶绿体蛋白降解新机制;同时发现了第一个潜在的作物高温感受器。
在热应激下,质膜定位的 E3 连接酶 TT3.1 易位到内体,TT3.1 泛素化叶绿体前体蛋白 TT3.2 进行液泡降解,这意味着 TT3.1 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热感应器。叶绿体中积累较少的成熟 TT3.2 蛋白对于保护类囊体免受热应激至关重要。总之,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的 TT3.1-TT3.2 遗传模块,该基因模块将热信号从质膜传递到叶绿体,而且还为培育高耐热作物提供了策略。
一直以来,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定位克隆高温抗性相关复杂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该研究团队经过7年(加上遗传材料构建,耗时近10年)的努力,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高温抗性新基因位点TT3,并且阐明了其调控高温抗性的新机制。这是该研究团队继TT1 (Nature Genetics, 2015)和TT2 (Nature Plants, 2022)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来源:上海交大)
央广网:App多个模块基于鸿蒙优化功能
央广网:App多个模块基于鸿蒙优化功能作为新闻领域的头部应用...(691 )人阅读时间:2023-12-20建设银行:鸿蒙原生应用核心功能将于年前完成
建设银行:鸿蒙原生应用核心功能将于年前完成作为金融行业巨头的...(961 )人阅读时间:2023-12-20小红书:全面优化鸿蒙原生应用Beta版体验
小红书:全面优化鸿蒙原生应用Beta版体验小红书早在今年8月...(577 )人阅读时间:2023-12-20清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2023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
12月8日,由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人工智...(557 )人阅读时间: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