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信息类网站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登录 注册

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非遗传承不停歇

时间:2023-03-21 12:18:03 来源:网络作者: 网络编辑

    “锵锵锵……锵锵锵……”3月15日下午,在平昌县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吴华德正和村民在此表演翻山铰子。伴着欢快的锣鼓声,他们挥动铜钹,动作刚健粗犷中又透着柔美和灵活。
  据了解,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文旅人物”之一的吴华德是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他长期从事翻山铰子的演艺、传承、推广,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相关比赛及展演,如今他已成为翻山铰子代表性老艺人之一。
  苦练3年 成为翻山铰子“吴派”代表人
  “翻山铰子,顾名思义就是因表演动作粗犷,形似翻山越岭,加上铜钹形似水饺而得名。由于它承载了川东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被誉为巴渝文化‘活化石’。”吴华德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农民纷纷成立了业余表演队,每当婚嫁、丰收、文化娱乐时,人们都要表演翻山铰子来助兴。
  1956年,翻山铰子作为川东北地区特有的舞种,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大奖。从此,带着泥土气息的翻山铰子声名鹊起。吴华德介绍,平昌翻山铰子分为郭、岳、谭、吴四大派。郭派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谭派动作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岳派动作优美,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而以他为代表的吴派,动作优美、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
  “我是平昌县西兴镇人,15岁开始学艺,为了让我们把铰子舞得行云流水,那会儿师傅要求18位师兄弟排成一排,上下、前后、左右快速翻舞2个1斤重的纯铜铰子,天天如此,铰子经常把我们打伤。”吴华德回忆。随后,他撩起手臂间的衣袖,一道道结茧的伤疤清晰可见。因为实在太苦、太难,吴华德的5位师兄弟只坚持了4天就放弃了。而他苦学3年,终于可以把铰子舞得虎虎生风,最终成为翻山铰子的“吴派”代表人物。
  多年传、帮、带 不断创新表演形式
  吴华德对翻山铰子非常热爱,至今仍从事民间翻山铰子的演出、传承和推广。除了节庆表演,吴华德还和平昌县文化馆一起改良了翻山铰子。他们去掉一些复杂和困难的动作,把它改造成利于健身锻炼的舞台版、健身版、广场舞版的翻山铰子,带动村民一起学习。
  西兴镇皇家山村民易利华,只要看到吴华德在传习基地教大家练习改良版的翻山铰子时,她都会和邻近的村民在一旁学习。“我们年纪大了,经常感到肩膀酸痛,自从跟着大伙一起练翻山铰子,身体舒坦多了。”
  后来,由于邀请吴华德去跳翻山铰子的人越来越多,人手不够,易利华也就加入其中。现在易利华不仅会舞台版的翻山铰子,还会原生态的翻山铰子。从观看者到表演者,吴华德的翻山铰子“徒弟”已有100余人。
  不仅如此,吴华德还承担西兴镇翻山铰子的传、帮、带,目前有西兴小学学生常年100人队伍,西兴镇社区常年50人队伍。业余时间,吴华德还带领部分队员深入平昌县其他乡镇传授技艺,如云台镇、镇龙镇、板庙镇、响滩镇等地,为扩大翻山铰子队伍作积极努力。
  如今,吴华德已59岁,在多年的传承中,他不但继承了师傅的铰子技艺,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击铰方法和表演形式,使翻山铰子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我会一直把它传承下去,让翻山铰子走得更广、更远。”吴华德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sdword@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非遗传承  
本站访客:8906
本站访客: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