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雕刻时光:上海电影学院中外青年纪录片电影人交流与对谈”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第四教学楼502室举办。此次对谈会有幸邀请到国际著名电影剪辑师、电影演员、音乐策展人、音乐会DJ龚丽悠(Liyo Gong),《人间世》《人生第一次》等著名纪录片导演秦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和导演的杨弋枢,中国青年导演、上海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负责人杨洋四位嘉宾,分享自己的纪录片创作经验。本次活动由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副主任祝明杰主持,李奇老师担任学术主持和翻译,电影学院张婷婷教授也一同出席了本次讲座。
龚丽悠(Liyo Gong),1988年出生在比利时列日,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掌握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一直从事纪录片和散文电影的剪辑工作,其作品注重探索视觉艺术和叙事电影之间的空间。作为“心碎( Heartbroken)乐团的成员,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德国柏林等地策划一系列实验性俱乐部音乐活动。2023年出演由比利时导演巴斯德沃斯执导的电影《Here》,该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Encounters部分最佳影片
Fipresci奖项,剪辑的作品《青春》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活动伊始,龚丽悠了分享有关纪录片的剪辑经验。身份跨界、文化背景多元的她首先将电影与音乐作类比,突出了时间在剪辑中的重要地位,她认为剪辑师的工作在于“雕刻时间,将拍摄素材变成作品”,剪辑就是通过间断性创造诗意。她还特意解释了院线电影和艺术片剪辑手法的区别,这是由影片不同的放映机制所造成,剪辑师需要遵循受众的观影习惯进行创作。龚丽悠认为叙述是剪辑师最需要关注的议题,剪辑并非是给影片的叙述戴上枷锁,而应当留给观众想象回味的空间。
龚丽悠接着分享了自己在剪辑创作中的方法,她总结到剪辑师是影片的第一观众,剪辑的工作需要在无限的选择中,既要保持逻辑性,又要遵循直觉。她向在场观众展示了剪辑软件的工作序列和剪辑的结构安排手稿,在她的剪辑习惯中音响和画面剪辑同样重要。龚丽悠以动物造型生动形象地对剪辑电影的流程进行了总结——奠定基调的脸,渐入佳境的脖子,作为主体的“软肚子”和一个细致精妙的结尾。
面对同学“纪录片如何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疑问,龚丽悠通过剪辑作品纪录片《INTO THE VIOLET BELLY》的预告提出使用画外音或借鉴论文电影的方式,她还展示了电影导演保罗·施拉德制作的非传统叙事的创作表格。龚丽悠认为对剪辑师而言,纪录片时间顺序的变更代表着一种责任。
随后,“纪录片荟客厅一一纪录片创作对谈”活动拉开帷幕。对谈环节由李奇老师支持,杨弋枢老师分享了自己拍摄纪录片《浩然是谁》的心路历程,杨洋老师畅谈了在熟悉的家乡兰州拍摄纪录片的心得,龚丽悠则从跨文化角度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发表了看法。
秦博导演介绍了团队合作拍摄系列纪录片的工作模式。秦博导演深受学生喜爱,其代表作《人间世》系列、《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等纪录片作品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大家都耳熟能详。秦博导演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屡获嘉奖,2015年的《食品工厂的黑洞》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宣部十大“好记者讲好故事”;2016年《人间世》第一季荣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系列纪录片、最佳导演;2019年《人间世》第二季荣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
李奇老师接着引导几位嘉宾共同讨论纪录片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秦博和杨洋导演们都分享了拍摄过程中的亲身经历,那些在拍摄过程中深刻真实的记忆令观众动容,从他们的讲述中观众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纪录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记录责任。
最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向各位嘉宾提问,如如何看待当下AI对纪录片的影响,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引导被拍摄对象,如何选取纪录片拍摄的角色等,各位嘉宾也结合自身经历一一给出详尽回答。本次纪录片对谈活动内涵充实,讨论有趣而深刻,几位业界专家老师们现身说法,让同学们对纪录片的创作拥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俄罗斯:外国留学生必须通过俄语考试方可入学
作为留学大户,俄罗斯高校目前有38万留学生在读,但其中不乏一...(960 )人阅读时间:2024-12-29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声明:不是所谓“国建集团”的股东
中央党校澄清并非“国建集团”的股东,也没有参与该集团发起的项...(939 )人阅读时间:2024-12-29香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或带来逾220亿港元投资金额
香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3月推出后,官方据报已收到753...(698 )人阅读时间:2024-12-29新疆自治区留学生招生人数较去年增加1.75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自治区留学生招生人数...(761 )人阅读时间: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