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信息类网站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登录 注册

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体百科

潘知常教授美学新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应运而生

时间:2022-04-04 19:49:56 来源:网络作者: 综合报道

回到实践还是回到生命?在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柏拉图之问”的求索和争辩中,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的美学新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应运而生。

作者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为基点,从“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三大论纲分别阐述生命美学的哲学之根、美学枝节与发展新叶,为美学贮满了生机、能量与活力。

以“生命视界”为根脉,建构美学哲学化体系。《走向生命美学》在中西生命思想的基础上以“审美—生命”为中心解读美学,生命美学的本质是美学精神的复苏,是人类本性的复苏。潘知常建议,美学要立足“四观”(中西方美学的生命美学观、传统美学的生命哲学观、当代美学“由智慧转向生命”的价值观、由理性转向感性的审美观),构建“信仰与爱的终极关怀为终极视域”。

作为审美哲学,生命美学聚焦生命美学所立足的哲学基础,实现“生命”“仁爱”的辩证统一,以“爱”释“仁”,以“美”储“仁”,把传统的“万物一体之仁”的生命哲学提升为“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我爱故我在”是其中的主旋律,通过强化美学启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向度,实现生命的自觉,实现信仰到爱的觉醒。

以“情感为本”为美学建基,彰显生命美学当代价值。生命之为生命,在于以情感为本。区别于实践美学的“适者生存”,生命美学坚持“爱者优存”,通过信仰和爱的价值维度阐释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以“我审美故我在”论证人在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地位。

审美与艺术并不是实践活动的衍生品、奢侈品和附属品,而是一种超越性、理想性的生命活动。在审美活动中折射人的终极关怀,这是生命的最高存在方式。

坚持“境界取向”,斧正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情感的满足意味着价值与意义的实现,这就是潘知常所谓的“境界取向”。在人的感性、人的存在的回归中洞悉人性奥秘、澄清生命困惑、寻觅生命意义,这是美学的当代哲学意义。

当前,中国的美学研究往往在拾西方美学之“牙慧”,缺乏对现实情况的理性解读和自身的现代性思考。为此,作者不惜呼吁“美学终结”,背后显现的恰恰是对审美真正的追问与期待,一种美学理论无可避免要“关涉到一种反思的、批判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呈现多种美学观点融合发展的多元话语体系。《走向生命美学》对更具时代性、前沿性的“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都作了正面的理论辨析,其中不乏论战式的火药味,这既是对美学理论多元化发展方向的斧正,也为建构“生命美学”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来源:南京大学)

QQ图片20220404195046.png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sdword@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访客:8092
本站访客: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