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信息类网站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登录 注册

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追忆河源各县区的那些已消失的元宵节热烈场面

时间:2023-02-05 14:01:31 来源:网络作者: 网络编辑

     今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市一些镇、村保留了流传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大多与“灯”有关。河源元宵节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特色,有的被列为国家、省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源县上莞新轮村的追龙、连平忠信上灯仪式,吸引了众多本地村民与外地游客欢乐参与。一些未能保留下来的元宵民俗,已与人们渐行渐远,以至于只留下一些文字与图像资料,让人追忆河源各县区的那些已消失的元宵节热烈场面。

  和平飘色庆春社

  晚清时,一些外国传教士拍摄有河源的飘色(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是当时迎神活动的一个环节)活动。只是单从那张外国传教士所摄之图来看,其造型和规模似乎不及现在沙湾和吴川的飘色,但依旧夺人眼球。

  这些神祇“出游”时,都以新城(今上城)东门外校场(今中山公园)为驻跸之所,城中的士绅、贩夫走卒,竞相以童男童女扮演的古代故事,在神像前作为“先头部队”,多时竟达三四十队。这些童男童女扮演的故事,便是飘色了。今日河源人基本上没有飘色的记忆,以为飘色只是佛山、番禺一带的民间艺术,其实百年以前,河源亦有飘色。现在,南雄、高州、信宜、电白、云浮等阳江客家语系地区仍有飘色艺术。

  飘色这种装扮古人故事迎神的活动,在和平县也有。民国时的过年期间,和平县在城的保甲,会装扮古人故事迎神,四乡老幼观者,多以麻豆面撒之,以散疫气。正月自十三至十六夜,各家各户悬灯于门,鼓吹饮酒,儿童扮狮子龙灯到人家庆贺春社,大人则农家“轮流坐庄”,买猪肉等物事祀社合拜后聚饮,以祈丰年。和平县元宵节的“赏灯”,一般在正月初九到十六,各村各屋自定,以正月十一、十二最为集中。晚上,灯会组织放鞭炮、放孔明灯,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还有的宴请亲朋庆贺,有的以放电影、照相等形式表示庆祝。

  元宵灯晚麒麟会

  在老河源县(今源城、东源),正月十三(有的地区为正月十二)为“灯晚”。上一年生了男孩的户主,于当日到祖祠上灯(吊灯),请灯酒。正月十五各地举行庙会、送宫灯活动。自明代起,河源县城于是日扛上各庙神像出游,名曰“麒麟会”,所经过门户,必设坛烧香点烛,极为虔诚。一些乡镇给神庙送宫灯,仪仗、鼓乐、鞭炮声汇成一片。是晚,在宫灯下,人们大饮灯酒。还有个别沿江乡镇流行放“水灯”的习俗。

  河源“麒麟会”民俗活动已消失,但“吊灯”之俗仍在。连平县的吊灯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三),以“花灯传薪火,迈入新时代”为主题的河源首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在忠信镇司前村盛大开幕,此后若无特殊情况,则一年举办一次。忠信吊灯习俗是在沿袭中原古风和继承客家传统元宵赏灯习俗的情况下而形成的,距今约有600年历史。

  300多年前的雍正《连平州志》,有连平上元节(元宵节)做花灯的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

  与灯有关,曾一度衰落,而后重焕新生的民俗活动,有龙川的打马灯,这已是戏剧的形式,有净、末、生、旦、丑诸角色,有彩车、纸马、花灯、花扇等道具,配合民间传统锣鼓等乐器演出。乐手们吹奏的马灯调,马灯小姐与梅香女唱的纸马歌,曲调类似四季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内容多为各月农事活动。打马灯多在新年、元宵或庙会时举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乡镇的马灯队消失;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打马灯开始复兴。2007年,打马灯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节、元宵节期间,一些乡镇的马灯队还走村过镇演出。

  河源倾城争迎天后

  旧时河源县城于正月十三扛上各庙神像出游的“麒麟会”,其中有几位是天后神像。自明朝至清乾隆间,正月十三,河源人恭奉天后神像出行,至十五,还宫,名曰“麒麟会”。到了清嘉庆年间,河源人正月十三、十六分日恭奉北庙、东庙、天后神出游,俱在当天还宫;正月十九,恭奉阿婆庙天后神出游,次日还宫。

  凡神所经过的人家,必设香花宝烛,“极其致敬”。阿婆庙神——天后娘娘还宫的日子,更是倾城相随,天后娘娘驾经新城(今上城)南门外的时候,城中男女老少聚集在南门岗观看,不下万人,年年如是。

  老河源曾有三个天后娘娘,也有三个天后宫:一个天后娘娘姓林,林氏天后宫在下城东巷巷口,早已不存,知道的人不多。第二个天后娘娘姓陈,陈氏天后宫叫“望水娘”,在头塘街。这座天后宫香火是盛的,很多人去礼拜,尤其是行船走水的必是礼拜望水娘,祈望娘娘保佑平安,逢凶化吉。第三个天后娘娘姓李,她的天后宫,便是“阿婆庙”,今存,香火甚旺。从年初一起前去拜神求签的人络绎不绝,整个阿婆庙从早到晚香烟弥漫、人声喧闹、鞭炮震天。

  紫金乡民投宿县城看灯

  旧时,紫金县城和大圩镇都非常热闹。节前一日,远处乡民纷纷赶到县城投宿。正月十五早饭后,附近乡民涌进县城,各乡的金狮队、武术队到天后坪的狮棚上进行汇演。县城的东岳宫、北帝庙、天后宫、关帝庙、城隍庙自早到晚,游人络绎不绝。城隍庙的九子圣母殿内有许多青年妇女焚香祷告,求子求嗣。这天,县城的城防开放,“金吾不禁”。入夜后,县城的三街六巷灯烛辉煌,龙灯、纸马沿街起舞,锣鼓声、炮竹声响彻云霄。各家门首挂着各具特色的走马灯、七星灯、荷花灯、双龙灯,闪烁耀人。各大商店门前的彩灯,都附有有奖的谜语、征联。“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许多文人墨客在灯下徘徊猜谜语、对对联,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龙川的傩礼驱疫

  在古代,人们要“驱除疫魔”,有针对性的迎神赛会。明代李东阳茶陵竹枝词云:“刲羊击豕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人们将令人恐惧的瘟疫人格化,举办“人多势众”的大型集体活动,借助神仙或巫术的力量,希望将瘟疫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傩礼源自原始社会,并成为堂堂周礼的礼典制度中的一个项目。直到清代,龙川县仍在传承这个古老的傩礼活动。嘉庆《龙川县志》载,年初十至元宵,龙川人则舞狮子、斗牛,行乡人傩礼(驱除疫鬼的仪式),夜则扮故事以赏元宵。

  此处所说“乡人傩礼”,据查,《论语·乡党》记载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在宫廷举行大傩的那天,各地百姓也分别举行沿门索室的傩礼,到各家各户去驱疫。人们都真诚地迎候傩队,哪怕是大学者孔子也会站在东门台阶上,恭恭敬敬地迎接傩队到家里来驱疫。

  “上元十一夜起,各神庙及街里张花灯,嬉游歌舞至十七夜止。”元宵前后,河源人看戏剧,赏花灯,逛庙会,观神像出游,倾城随天后,活动甚多。

  旧时河源,从年初一起,家家天天早晚都要到祖堂点烛烧香、化纸,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元宵节散”,这才算过完年。

  相关链接

  ▶

  连天箫鼓闹城东 结彩争迎天后宫

  元宵前后的源城“娘娘出巡”

  “连天箫鼓闹城东,结彩争迎天后宫。淡扫蛾眉青掌扇,盘龙高髻小鞋红。”这是清代河源上城人廖鸣球的一首竹枝词。元宵前后,旧时河源城里仍然十分热闹,每年举办盛大的“娘娘出巡”典礼。河源江环河绕,水道甚多,旧时亦盛行天后崇拜,以祈行船平安、生活安稳。

  阿婆庙娘娘出游的迎与送

  每年正月十九,阿婆庙娘娘要回娘家探亲。河源城的人们称阿婆庙娘娘出游。

  源城石狮李屋(即李焘故居)的后人自豪地说,正月十九阿婆庙的神像出游时,每次都会在石狮李屋停留数日。

  石狮李屋已故耆老李贯中曾介绍过,正月十九当天,城里李姓组成一个会,将天亮之时便出发,前往双下,迎接娘娘神像进城。双下村的李、刘、陈、廖等各大姓族各组成一个会,以及各小姓联合组成一个会,一同送娘娘进城。

  城里去迎接娘娘的会,和双下村送娘娘进城的会,阵容都很讲究,前面彩旗锣鼓,跟着是好几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由两个人抬着,桌上是鲜花、石山盘景、奉神供品、香炉等等,每张桌放着一样东西。再后面,是木制的小棚子,棚子上排列着挑选出来的10多名俊俏伶俐的童男童女,身着古装,装扮成仙童玉女,摇头摆脑,挥扇舞巾,惹人喜爱。

  较大一点的会,还有“叠笔”(铁檠)环节。所谓“叠笔”,是指选一个身段灵活的男童,上妆后,站在一个几米高的木柱上,表演舞蹈动作。在高州等地,这被称为“飘色”。

  阿婆庙娘娘的神像在各会的簇拥下,由朱门亭向上城南门方向进城。当时源城上城有城墙,只有城门可以出入。这时在南门城墙上以及城门内外,站满了穿着过年新衣的红男绿女,观看、迎接娘娘。

  娘娘进城后,直往上城北直街石狮李屋。

  石狮李屋在阿婆庙娘娘进城前,早已在门前搭好一个大大的木亭子,比现在鸣凤桥的亭子还大,内设神座、香案等,方便人们拜神求签。阿婆庙娘娘在石狮李屋的亭子停留了一会,便进行出游。

  正月十九这天,河源城十分热闹,不仅城里的人放下事务观看娘娘出游,城郊四乡的民众,也在娘娘出游前赶到城里来围观娘娘出游。

  娘娘出巡 民众祈福

  阿婆庙娘娘出游后的第二天,即正月二十,会举行一场“办会”。

  大约上午9时许,城里所有娘娘神像会经过的大街小巷两旁都聚集了许多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在等候着“办会”的到来。

  娘娘要经过的大街小巷两边的大户人家,门前都摆着桌子,桌子上放置鲜花、鲜果、香烛以及供品,娘娘神像经过时,焚香、放鞭炮,善男信女纷纷下拜,十分隆重。

  娘娘神像安放在敞篷轿里,轿子由8个衣着统一的大汉抬着,轿子两旁各有两个扛着金属香炉的人,香炉内焚烧着柏叶,香味浓烈。娘娘神像所到之处,拜倒一片人,不少人口中在喃喃祷告,祈求娘娘保佑平安、赐予吉祥。

  “办会”队伍巡游过上城、下城、上角、下角等地,就回到石狮李屋。从这时起,人们拥挤着向娘娘礼拜求签,直至晚上八九时。

  第三天,即正月廿一,天一亮,人们又开始拥挤着拜神求签。李姓人叫娘娘为姑婆,去礼拜姑婆的李姓人非常多。此种热闹情况,可持续三四天,一直到正月廿五左右。在这几天里,一些“办会”的主事人收入的香油钱很可观。庙祝公千方百计利用阿婆庙娘娘发财。双下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阿婆庙,富了庙祝公,穷了双下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数十年来,这位天后娘娘已没再“出巡”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sdword@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本站访客:9662
本站访客: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