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信息类网站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登录 注册

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亲近生命的根,冯骥才先生八十正青春

时间:2022-03-13 16:08:05 来源:网络作者: 综合报道

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九,是冯骥才先生80岁生日。中午,他陪105岁的老母亲一起吃长寿面;下午,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他一手建立的“大家庭”里,跟全体师生分享生日蛋糕。80岁生日,冯骥才先生过得简朴、温馨、意味深长。

步入人生的第80个春天,冯骥才先生仍大步流星,拉着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这“四驾马车”往前行。而今天,80岁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回到生命的原点和晚年的归宿——“家”,情不自禁地亲近自己的根。

中午,他回到母亲家,母子俩亲亲密密,一起吃了一顿长寿面。冯先生的母亲已经105岁,仍思维敏捷,红光满面。在母亲面前,80岁的冯先生,绽放出孩子一样的笑容。他用手抚摸母亲的面颊,就像小时候被母亲抱在怀里时常做的那样。他一早睡醒的时间,恰好是80年前降生的时辰,这让他感到分外奇妙。他对母亲说:“80年前的今天,您把我奉献给大地了。您一辈子经历了太多,一直在我身边鼓舞着我。我要为大地多做好事,不辜负您,让您的奉献放出光彩。”冯先生还用手机跟母亲自拍合影,把这人间的至福,分享给亲朋好友。这个家,是他生命的原点。

下午,他回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学院全体师生为敬爱的“大家长”举办了一个简朴而温馨的生日会,陪伴他一道走进人生的第80个春天。2001年被天津大学聘为教授,冯骥才先生“把天大(天津大学)的事当成天大的事”,从无到有,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成了一座关切社会现实而又高擎理想主义的人文学院,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时代大潮中,扛起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任。他把自己毕生的艺术珍藏搬进学院的博物馆里,更在每一天的言传身教中,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智慧,滋育学生的心田,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这个家,是他晚年人生的归宿。

生日会上,学院教研部主任郭平作为教师代表,动情地说:“冯先生就像大鸟帮助小鸟学会运用自己的翅膀,一直展翅托举我们,引领我们,保护我们,无论寒暑,更无惧风雨。十几年来,学院师生追随先生走入田野,从事伟大的事业,见证先生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当我们学会凌云飞翔的时候,天空浩瀚,因为先生用生命雕琢了大写的历史做我们的依托。”博士生代表张航感到“80后”导师冯骥才先生的身上自然而然融汇了“朝气蓬勃”与“福寿绵长”,硕士生代表于广泽从跟自己的爷爷同龄的老师身上读到中国文人的道义和担当。从青年师生们的话语中,冯骥才先生听到了真诚,“我们的时代和民族都需要年轻一代人的真诚和承担。我跟你们在一起,交换新鲜的想法,你们也帮助我,让我年轻。跟你们在一起,我就永远跟时代在一起。”

天津市政协、民进市委会、市委统战部等部门的领导也来到生日会上,对于当了35年政协委员的冯骥才先生来说,他们是特殊的“家人”。而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金东寒、党委副书记雷鸣、党委统战部长张力新等来一同庆贺的校领导,更是冯先生的“娘家人”,他们为冯先生送上生日祝福,感谢他坚守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事业的使命和情怀,感谢他为天津大学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杨贤金说,八十正青春,我们期待着冯先生创办的国内首个非遗学科能够建设成为我国的一流学科,在塑造大学精神、培养非遗人才方面做出“天大”的贡献。

这些受到冯骥才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理想感召,聚拢在他身边的“家人”们,共同唱响生日歌,为他送上祝福。冯先生跟大家一起切蛋糕,分享此时此刻的幸福喜悦。

QQ截图20220313160913.jpg

“我喜欢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过得‘深’一点,在记忆中刻下一个印记,让生命多一点纵向的东西。”冯骥才先生说。他形容生日是一个人生命中一年一度的节日,而20岁、50岁、80岁这三个生日,是个体生命最大的节点。如果用他四本自传的书名《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来比喻生命长河既往的状态,那么进入80岁,他有了一种“静水流深”的新感觉,“还是在大河中央,但沉下来了。目标依然在前面。”50岁和60岁生日,他都曾回祖籍宁波办画展,当时还为保护贺知章祠堂卖画,从此开始走上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无论是当年回宁波办画展,还是今天跟母亲吃长寿面,每到生日,冯骥才先生都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冲动,也是一种爱的冲动——亲近自己的根,对自己的母体感恩。

生在天津,喝着海河水长大,一辈子住在天津,冯骥才先生更觉得要为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留下脚印,所以他写天津的历史、天津的故事、天津人的集体性格,更为保护和弘扬天津的文化做了无数的事。今年,他还打算借自己八十岁的由头,举办一个研讨会,通过他与天津的关系,探究当代知识分子对土地的责任。生日过后,他马上就要为新近落户天津大学的全国首个非遗学科启动教材的编写,为今年9月即将入学的第一批非遗学硕士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以便将来源源不断地为全国非遗保护输送专业人才。

别人80岁早已颐养天年。但冯骥才先生的80岁,正青春!(来源:天津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sdword@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冯骥才  
本站访客:9767
本站访客:9767